10月25日下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康尔教授受邀担任wm电子随园的“声光色影”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在新传大楼102报告厅为研究生同学带来题为“编剧艺术与创新思维”的学术讲座,讲座由wm电子刘永昶教授主持。本次讲座主要分为剧本创作的四个话语体系与思维模式的种类与运用等两个部分。
讲座起始,康尔教授提出“艺术文本到底应该怎样创作?”“为什么要用艺术文本这个词呢?”这两个问题。“在当下很多广播电视专业的同学编写的还不是剧本,比如说纪录片的解说词、大型晚会的策划,二者不是剧本,但他们都属于艺术文本。”关于艺术文本应该如何创作这一问题康老师结合要素论、流程论、问题论、创作思维论对该问题进行了讲述。
要素论主要由讲人物、讲关系、讲故事、讲情节、讲任务、讲动机、讲主题、讲逻辑、讲结构、讲时空、讲细节、讲道具、讲叙事、讲符号这14个要素组成,他指出,要素论对于同学们搞编剧、影视作品、乃至搞类影视作品等创作是非常有用的。在作品中其一般7组讲14个要素即为非常齐全。“流程论有两种讲法,一种是着眼于艺术创作的共性;第二种则是纯粹的剧本讲法,其中包括撰写梗概、编写提纲、演绎成片、修改打磨这四个要点。”康尔教授结合自身在业界多年经历担任评审发现,呈现的作品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他推荐同学们阅读罗伯特·麦克《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这本书,以从中获得剧本创作流程论的启示。关于问题论这一话语体系,他着重提到了其需要回答的六个核心问题与需要思考的四组问题。问题论主要回答六个核心问题,即写什么?写成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为谁写?谁在写?另一种问题论的方法则是围绕8个特征追问4组问题,即艺术性、戏剧性如何?思想性、哲理性如何?可看性、耐看性如何?独创性、普适性如何?现如今,要素论、流程论、问题论这三种话语体系在理论界、教育界已十分成熟,但结合业界需求与教学实践,康尔教授认为,对于戏剧文本创作,学界还可以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去展开言说,即第四个话语体系——创作思维论。
紧接着,康教授指出当前的思维模式(thinking model)不是过去所提到的思维形式form of thinking)。他以中西方思考问题的维度、网友对车标认知角度举例,发现思维模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定势,推而广之便具有不同的模式。“学编剧的同学应该建立起有用的模式。”
随后,康尔教授又谈到了思维模式的种类及实际运用。在做故事时可采用剃刀思维,把不重要的先去除、搁旁边,把最重要的写到梗概中去。上海戏剧学院陆军教授的“百千万”编剧教学法与巴里·迪勒(Barry Diller)的“高概念”则借鉴了剃刀思维。康尔老师结合《雍正王朝》的“当家难”、《闯关东》的“找出路”、《走西口》的“求生存”、《下南洋》的“谋发展”成功播出背后的剃刀思维举例,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考的范例。同时,康教授指出该思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汇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例如在同导师讲述学术论文的要义时,忌冗长与拖拉。
他说,“学编剧的要会编故事,要把芝麻小事洋洋洒洒的写成几十万字的作品,这也就是发酵思维。”我国的戏剧班子这方面的功底十分扎实,因为长期锻炼、积累,在学童期间便背诵了大量的赋子,在现场发酵能力极强,借此提醒同学们要做好日常积累,学编剧需要具备“发酵”这一能力。随后,康尔教授讲述了他在创作剧本时的故事,盘条成型、通经断纬、快旅慢游、缓释接力等都曾予以其灵感与启发,而这即为类比思维,我们要借助类比思维跨门类、跨领域地运用“已知”去认知、解释“未知”。光谱思维有助于编剧创作人物、性格,而双赢思维则对作品结尾的写作十分重要,他认为,对于作品结尾高级的解是“始于零和,高于双赢”。“不是有六个便士就能拍电影的”,做舞台剧、电影,要面向市场而生产艺术,这也就是应需思维。在讲述的最后,康尔教授以自洽思维做结。当面对自己的逻辑出现偏差时,他说“高人是修改逻辑的起点。”
讲座中,康尔教授深入浅出,用具体的案例向大家解读了编剧艺术与创新思维,给予同学们创作灵感的窗口,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声情并茂的学术讲座,并且详尽解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各项问题。
讲座最后,wm电子刘永昶教授进行总结,他对康尔教授在百忙之中为wm电子师生带来学术盛宴表达了衷心感谢。
图文:杨雨薇
审核:董飞飞 郑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