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知名新闻记者、资深电视人、新媒体专家,2004年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贾永老师受邀担当wm电子“声光色影”系列云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广大同学带来题为“增强四力—提升网络正能量传播的基础”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wm电子刘永昶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贾永老师从2016年的一个寒冷夜晚引入,讲述了他创办“第一军情”这个公众号背后的故事。那时对新媒体知之甚少的他被“传统媒体的超级寒冬“这篇演讲冻醒,并朝此方向迈出了第一步。他指出,在今天,科技的发展虽然降低了信息传播者的门槛,却并不意味着降低了职业新闻人的素质要求。不管技术如何发展,人永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随后,他通过电视短片《南疆的剑兰》表明在新时代新闻人要坚持四力: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紧接着,贾永老师通过分享了他的前线报道经历,告诉同学们脚底下出新闻,真正的新闻是走出来的。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将战地生活当作写作的素材,记录了一个个故事刊登在《羊城晚报》上并斩获“全国好新闻”奖。而在1987年大兴安岭一线报道实践经历中,他更加明确了真正的新闻是走出来的。在各种困难和阻挠面前,和贾永老师一样不甘的年轻人,记录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写出了《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红色的警告》三篇重头稿。“三色”报道之所以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最终的就在于它的客观公正,来自于扎实深入的采访。
“一‘丿’一‘乀’,一个巨大的‘人’字雄居全人类公认的世界屋脊之上。一‘丿’——川藏公路;一‘乀’——青藏公路”,这是贾永老师对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报道的开头。这也是他想告诉同学们的第二点:记者的眼光,决定记者的高度。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用生命凝固而成的这两条公路,带来了藏胞的新生,这就是最大的人权。这个灵感也契合此次报道主题“人权”。这种联想和灵感的发掘就是他强调的“眼力”。到新闻的源头发现和追寻新闻应当成为记者的基本采访方式。记者的工作状态应该简单而又干脆,也就是:时刻准备出发,时刻迎接挑战,时刻投入战斗。
接下来,贾永老师又通过对李向群抗洪英雄事迹的报道分析,指出了“20岁”这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将两个重要的时间段联系在一起,因此,这篇报道才能够有大背景和贴切的主题与主线。这正是“脑力”在起作用。他指出,发现是记者的基本功,但是,如果没有深入思考所产生的联想,发现就很容易与你擦身而过。所以在今天,我们要学会发现,还需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应,去产生丰富的联想,融会贯通。他说,没有发现当不了好记者,只有发现没有理想则成不了“大”记者,不善于动脑、不勤于思考的人,不适合做记者。
随后,贾永老师借长江最大一次洪峰来到作为例子,向同学们说明了精彩之作必有神来之笔,笔力影响传播力。笔力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稿件的发稿率、采用率,也会丧失一次发现与联想的机会。所以,他借用新华社总编辑形容新闻文风的“四个山”:开门见山、文似看山、稳如泰山、一览众山,来指明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文章开头直截了当,文章要有故事、引人入胜,文风应该大气,同时主题立意要高,这样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佳作。
贾永老师总结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提出我们要落实“四个遵循“原则:一是遵循实践规律,锤炼脚力;二是遵循认识规律,锤炼脚力;三是遵循思辨规律,锤炼脑力;四是遵循传播规律,锤炼笔力。
讲座最后,与会师生向贾永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并得到了贾永老师的详尽解答。通过本次讲座,在座师生认识到新时代增强“四力”是提升网络正能量传播的基础,也是新闻记者写出好作品的基础。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新传学子可以在践行“四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图文/研会
审核/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