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的研究生们在经过了研究生入学教育、导师见面会之后,那迫切希望开启学术之路的热诚之心终于在9月24日迎来了他们开学以来第一次学术讲座——“弘爱传媒讲坛”第96期:《从毕业作品看视频叙事的不足与提升》。
此次讲座作为南师大新传院“声光色影系列”的组成部分,由高昊老师主持,有幸邀请到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庄永志老师围绕近年来南大wm电子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所总结出的相关问题,向广大师生分享了来自南京大学的宝贵经验,也为同学们树立了关于毕业作品的选题策划、内容制作、价值导向等方面的标杆,这无疑对即将进入学术和创作之路的新生们来说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讲座伊始,庄老师就向同学们阐明了当今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传播新格局所带来信息视频化的浪潮之中,是否具有采编剪辑出成熟视频内容的能力已经成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基本要求。“新闻究竟是不是我的志业?” “我将来是否要从事传媒行业?” “我要成为优秀的记者还缺少哪些素养?”这些问题让同学们在刚刚开启新学期时能够静下心来反问自己,要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认识到了提升相关技能尤其是视频内容制作的紧迫性。
紧接着,庄老师为同学们指出了训练视频叙事的三步走策略。先从“简明新闻”练起,严格按照“选题判断-信源选择-大纲拟定-采访实施-作品呈现”的流程,不断训练自己对新闻题材的价值判断能力。而后可以尝试制作“深度报道”,侧重讲述复杂的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深挖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现实意义和事件真相,锻炼自己关于框架、背景、细节、调查、解释以及形成更精致文本的能力。最后即是用“纪录长片”把握视频内容的结构化叙事,寻找切入事件的独特角度,运用纪实性的镜头和视听语言将思想主旨向受众呈现出来。
在阐述了训练视频叙事的方法论之后,庄老师继续以历年来南京大学wm电子学生毕业作品为例,开始指明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通病。
一、“题材软化”问题使得一些同学的作品从选题方向上显得随波逐流。
“去新闻化”的观念所呈现出来的是诸如艺考、云锦、白局、环保之类千篇一律的所谓“热点”,让作品趋于平庸和暗淡的同时亦反映出同学们“怯于挑战”、“不求优秀但求通过”的中庸心理。对此,庄老师希望同学们树立“题材至上”的信念,建立“意义-题材-事件-人物”四位一体的公式,紧盯热点且借势说事,把方向走对、路子选好,才能走得踏实,走得有趣,走得更远。
二、“场景单一”问题会使作品乏味单调,缺乏观赏性和视听美感。
作品容易忽视事件中提及的相关细节,导致叙事不流畅,结构不完整,镜头组接应该丰富,配合人物采访所提及的事例以及相关要素进行画面补充,不能总是“人头接人头”式的絮絮叨叨和“发布会实录”式的一镜到底。要正确理解采访,去跟踪取证交代关系,去观察体验感同身受,去查询运用相关资料,去由浅入深的提问探寻。
三、“情节乏力”问题来自于简单的素材堆砌,整个故事的逻辑不清且事件缺少变化。
在叙事中最重要的是要理清逻辑,从事件发展的阶段、人物成长的内外因素等方面入手把握素材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出完整的脉络。
四、“解说过多”问题会将作品带入看图说话的歧途。
解说作为内容补充应当控制出现的数量和找准适当的时机,真正能够让受众感知的往往不是喋喋不休地说教,而是运用视听语言的力量,让镜头的组接和选取充满意义和张力,让受众自己去体会作品想要表达的主旨意义要远比教化受众更具有说服力。应该尝试减少解说而用实拍的镜头、注释的文字以及相关同期声等视听要素去表意和抒情。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庄老师随后向同学们播放了南京大学以姚祎婷同学的《绊脚石计划》为代表的优秀作品片段,让同学们具象地感受到了如何从庄老师所讲的“题材-场景-情节-解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和“症候-原因-建议”这三个大项的解读去理解一部卓越的毕业作品应当是什么样子。交流环节,在解答同学关于“艺术化和娱乐化叙事的矛盾”问题时,庄老师希望同学们“眼界要宽,视野要广,眼高手高”,去做有格调有现实意义和艺术性的作品,并且祝愿同学们“拿到文凭练好功夫”。
此次讲座,庄老师更像是一位业内的兄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构成他对于毕业作品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语重心长又不失幽默地讲述给以20级研究生为主体的同学们听,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称赞。我们也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名师来到南师大新传院,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大家学术研究和创作生涯中的指路明灯。
图文/研会
审核/研会